天機算命網

探索命理奧秘,指引人生方向

佛教不吃肉的來歷

中國本土佛教禁止佛門中人吃肉是從梁武帝時期開始的。佛教對於僧人吃食的規定是“不沾葷腥”。這其中的“葷”是指代蒜、蔥、韭等自帶辛味的五種蔬菜。佛教之所以不讓僧人食用這類蔬菜是因為它們“生吃會使人易生嗔恨心,熟食會使人多生欲望”,從而不利於修行。而“腥”這一字則是指代肉類。不過僧人不可吃肉這一規定並不是古印度佛教自帶的,而是中國佛教後期發展衍生出來的。

古印度佛教因為主張“托缽乞食”,所以並沒有全面禁止僧人吃肉。隻要肉食符合“三凈肉(或者五凈肉)”這一條件,僧人們其實是可以食用的。但是後來由於中國的梁武帝十分篤信佛教,所以他下令要求全國僧人要全面吃素以體現對佛祖的敬畏。介於他的命令,中國僧人隻能開始放棄所有肉食,久而久之僧人不得吃肉便成為瞭中國本土佛教的固定戒律。

佛教起源於古印度,其出現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五、六世紀。佛教在誕生初期主要流行於印度恒河一帶,後來伴隨著時間的發展而逐漸傳播至印度其它地區,以及印度周邊國傢。佛教在亞洲的傳輸路徑主要分為南、北兩條,其中向北傳輸的路線大致為經由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,然後再經由中國傳輸至越南、朝鮮半島等地。

中國引入佛教的時間為漢明帝時期,等進入南北朝時期佛教這一全新宗教信仰已經逐漸擴散至全國。其中在身為南朝之一的南梁朝代,其建立者梁武帝給佛教的發展造成瞭非常大的影響。梁武帝是歷史上十分知名的佛教推崇者,因為過於篤信佛教的緣故他不僅長達數十年不近女色,他還曾多次舍身出傢。除此之外,佛門中人不可吃肉這一戒律也是出自梁武帝之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