幹支就是天幹+地支,比如辛醜年(近似陽歷2021年),辛是天幹,醜是地支,又比如壬寅年(近似陽歷2022年),壬是天幹,寅是地支。 紀年的幹支一共有60個,稱為六十甲子(圖1)。組合方法是十個天幹和十二個地支依次兩兩相配,甲子、乙醜、丙寅,因為地支比天幹多兩個,所以地支剩下戌、亥,它倆連同新一輪的地支再和新一輪的天幹相配,這次地支又剩下申、酉、戌、亥,就這樣匹配下去,直到天幹、地支的最後一位配成癸亥,之後又回到甲子進行循環,周而復始,所以最終共配成瞭60個幹支,稱為六十甲子,六十年是一個紀年的循環周期。 (一)紀月 紀月用的也是六十甲子,每月用一個幹支表示,十二個月份對應的地支是固定的,天幹在變化,具體可以查看萬年歷。 一月寅月、二月卯月、三月辰月、四月巳月、五月午月、六月未月、七月申月、八月酉月、九月戌月、十月亥月、十一月子月、十二月醜月。 上面的一月、二月等雖然近似農歷月份,但兩者不同。因為幹支紀月是根據節氣劃分的,比如以立春為一月的開始,以驚蟄為二月的開始,這和農歷月份是有一定出入的。舉例說明,2022年的農歷二月,基本就是癸卯月,不過兩者前後是有幾天差別的。 (二)紀日 紀日用的也是六十甲子,每日用一個幹支表示,按順序不斷循環至今,比如陽歷2022年3月30日,就是壬寅年、癸卯月、壬午日。壬後一位是癸、午後一位是未,所以明天31日就是癸未日。壬前一位是辛、午前一位是巳,所以昨天29日就是辛巳日。根據這個規律,我們是可以知道千萬年後或千萬年前某天的幹支的。 (三)紀時 紀時用的也是六十甲子,不過這裡的時指的是古代十二時辰(十二時辰等於24小時,每個時辰等於2個小時),每個時辰用一個幹支表示,十二時辰對應的地支是固定的,天幹在變化,具體可以查看萬年歷。 子時(23:00-01:00)、醜時(01:00-03:00)、寅時(03:00-05:00)、卯時(05:00-07:00)、辰時(07:00-09:00)、巳時(09:00-11:00)、 午時(11:00-13:00)、未時(13:00-15:00)、申時(15:00-17:00)、酉時(17:00-19:00)、戌時(19:00-21:00)、亥時(21:00-23:00)。 至此,再看一下陽歷2022年3月30日(農歷二月廿八)11時30分,就是壬寅年、癸卯月、壬午日、丙午時,應該可以看懂其中原理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