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,作為識別道路的標志,後來的郵亭也用它作標識,他的名字叫桓木,但是“桓”和“華”已經比較相近,時間長瞭就被人們讀成瞭華表。 皇帝去過的寺院,或番王立有“當今皇帝萬萬歲”牌位的地方,都置有巖石雕刻的華表。華表從漢朝開始出現於陵墓前,南北朝時,陵墓前使用華表,開始流行起來,從唐朝開始路標的功能逐漸消失,逐漸演變為象征性建築,立於皇宮、皇陵等建築的前面。相傳舜立木牌於交通要道,供人書寫諫言,針砭時弊。遠古的華表皆為木制,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,華表的作用已經消失瞭,成為豎立在宮殿、橋梁、陵墓等前的大柱。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,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,是蓮花座或須彌座,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,蟠龍柱上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,並飾有流雲紋;上端橫插一雲板,稱為誹謗木;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,呈圓形,因此對應天圓地方,上面的蹲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,或稱為望天犼。 古樸精美的華表,與巍巍壯麗、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渾然一體,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,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,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,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,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。